企业所得税评估指标预警值及使用方法
(一)化工行业
1.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100%。
预警值:15.56%—32.35%
测算结果分析:
如低于预警值范围较多,可能存在销售未计收入或多列成本等问题;如超出预警值范围较多,可能存在销量或价格大幅提升或存在关联企业间的价格(利润)转移等问题。并运用其他指标进一步分析。
2.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100%。
预警值:11.95%—32.96%
测算结果分析:
如低于预警值范围,基本正常,但也可能存在改变成本计算方法、成本费用计算不实、成本费用下降等问题;如高于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销售未计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向关联方转移利润等问题。
3.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
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费用—基期主营业务费用)÷基期主营业务费用×100%。
预警值:12.46%—43.21%
测算结果分析:
如低于预警值范围,基本正常,但也可能存在混淆费用成本列支范围等问题;如高于预警值范围较大,可能存在多列费用、减少利润等问题。
4.营业费用变动率
营业费用变动率=(本期营业费用—基期营业费用)÷基期营业费用×100%。
预警值:19.16%—39.64%
测算结果分析:
如低于预警值范围,基本正常,但也可能存在费用开支范围、成本开支范围之间的混淆等问题;如高于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税前多列支营业费用、压低利润等问题。
5.管理费用变动率
管理费用变动率=(本期管理费用—基期管理费用)÷基期管理费用×100%。
预警值:12.92%—28.51%
测算结果分析:
如低于预警值范围,基本正常,但也可能存在费用开支范围、成本开支范围之间的混淆等问题;如高于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税前多列支管理费用等问题。
6.成本费用率
成本费用率=(本期营业费用+本期管理费用+本期财务费用)÷本期主营业务成本×100%。
预警值:12.94%—15.81%
测算结果分析:
如低于预警值范围,说明三项费用支出减少或主营业务成本增加或成本、费用列支混淆;如高于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税前多列支期间三项费用、压低利润等问题。
7.成本费用利润率
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其中:
成本费用总额=主营业务成本总额+费用总额。
预警值:6.97%—9.62%
测算结果分析:
与预警值比较,如低于预警值范围,说明企业利润减少、成本费用增加,可能存在多列成本、费用或擅自扩大费用扣除(摊销)范围等问题;如高于预警值范围,企业利润水平提高,基本正常,但也可能存在关联企业间的利润转移等问题。
8.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
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100%
预警值:10.7%—13.23%
测算结果分析:
如低于预警值范围,说明企业本期可能存在多结转成本费用或不计或少计收入等问题;如高于预警值范围,说明企业效益提高,但也可能存在关联企业间的利润转移问题或存在未按规定进行纳税调整或税前弥补亏损等问题。
9.存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2〕×100%。
预警值:526.42%—700.55%(注:每年周转5次?7次)
测算结果分析:
本指标分析存货周转情况,推测销售能力。如低于预警值范围或存货周转率降低,说明企业的存货周转减慢、销售能力下降,可能存在销售不计或少计收入等问题;如高于预警值范围或存货周转率加快,而应纳所得税额相应减少,可能存在隐瞒收入、虚增成本等问题。
10.应纳税所得额变动率
应纳税所得额变动率=(本期累计应纳税所得额—基期累计应纳税所得额)÷基期累计应纳税所得额×100%。
预警值:33.26%—83.7%
测算结果分析:
如低于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少计收入、多列成本、扩大扣除范围、人为调节利润或存在费用配比不合理等问题;若高于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税收优惠政策到期后应纳税所得额突增或企业效益提高等问题,也可能存在关联企业间的利润转移及形式上符合、实质上不符合的避税行为等问题。
11.所得税税收负担率
所得税税收负担率=本期申报所得税额÷基期利润总额×100%
预警值:20.75%—22.36%
测算结果分析:
与当地同行业同期和本企业基期所得税负担率相比,如低于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不计或少计销售(营业)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若高于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基期有应计未计收入、延缓缴纳税款等问题。低于或高于预警值要运用其它相关指标评估分析。
12.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配比
预警值:1.02—1.2
测算结果分析:正常情况下,二者基本同步增长。
(1)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问题。
(2)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正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3)当比值为负数,且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13.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配比
预警值:0.9—1.1
测算结果分析:
正常情况下,二者基本同步增长,比值接近1。
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正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当比值为负数,且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二)钢铁行业
1.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37.54%—60.25%
2.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35.99%—64.76%
3.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34.52%—79.72%
4.营业费用变动率:—4.37%—41.67%
5.管理费用变动率:10.19%—56.04%
6.成本费用率:4.97%—6.95%
7.成本费用利润率:7.87%—11.82%
8.主营业务利润率:9.23%—12.11%
9.存货周转率:610.39%—742.94%
10.应纳税所得额变动率:45.82%—67%
11.所得税税收负担率:19.95%—31.55%
12.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配比:1.03—1.12
13.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配比:0.93—1.04
(三)房地产行业
1.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8.63%—52.25%
2.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26.27%—178.02%
3.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13.12%—66.48%
4.营业费用变动率:—24.4%—28.77%
5.管理费用变动率:—5.23%—33.23%
6.成本费用率:5.15%—17.7%
7.成本费用利润率:2.04%—3.83%
8.主营业务利润率:8.75%—12.18%
9.存货周转率:58.85%—167.72%
10.应纳税所得额变动率:81.28%—429.04%
11.所得税税收负担率:49.22%—87.82%
12.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配比:0.87—1.12
13.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p营业务成本变动率配比:0.89—1.29
(四)煤炭行业
1.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20.2%—39.67%
2.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18.56%—38.23%
3.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9.41%—71.4%
4.营业费用变动率:—11.4%—72.87%
5.管理费用变动率:13.21%—57.72%
6.成本费用率:7.59%—9.24%
7.成本费用利润率:7.64%—13.52%
8.主营业务利润率:16.25%—46.63%
9.存货周转率:815.98%—1011.38%
10.应纳税所得额变动率:57.63%—115.32%
11.所得税税收负担率:33.97%—35.4%
12.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配比:0.85—1.07
13.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配比:1.01—1.09
(五)制药行业
1.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2.82%—15.54%
2.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1.46%—19.79%
3.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21.2%—48.44%
4.营业费用变动率:17.36%—112.45%
5.管理费用变动率:—15.85%—36.99%
6.成本费用率:26.26%—35.95%
7.成本费用利润率:—3.14%—8.44%
8.主营业务利润率:20.3%—25.59%
9.存货周转率:270.6%—329.61%
10.应纳税所得额变动率:—33.09%—59.57%
11.所得税税收负担率:—29.88%—27.63%
12.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配比:0.85—1.15
13.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配比:0.94—1.05
钢铁、房地产、煤炭、制药行业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预警值的使用方法,均参照化工行业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预警值的使用方法。
下列指标各行业的预警值由各市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1. 单位产成品原材料耗用率
单位产成品原材料耗用率=本期投入原材料÷本期产成品成本×100%。
测算结果分析:
分析单位产品当期耗用原材料与当期产出的产成品成本比率,判断纳税人是否存在帐外销售问题、是否错误使用存货计价方法、是否人为调整产成品成本或应纳税所得额等问题。
2. 主营业务费用率
主营业务费用率=(主营业务费用÷主营业务收入)×100%。
测算结果分析:
与预警值相比,如相差较大,可能存在多列费用问题。
3. 财务费用变动率
财务费用变动率=(本期财务费用—基期财务费用)÷基期财务费用×100%。
测算结果分析:
与预警值相比,如财务费用变动率与基期相差较大,可能存在税前多列支财务费用问题。
4. 其他业务利润变动率
其他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其他业务利润—基期其他业务利润)÷基期其他业务利润×100%。?
测算结果分析:若与预警值相比相差较大,可能存在多结转成本或不计、少计收入等问题。
5.营业外收支净额变动率
营业外收支净额变动率=(本期营业外收支净额—基期营业外收支净额)÷基期营业外收支净额×100%
测算结果分析:营业外收入增减额与基期相比减少较多,可能存在隐瞒营业外收入问题;营业外支出增减额与基期相比支出增加较多,可能存在将不符合规定支出列入营业外支出等问题。
6. 净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本期净利润÷本期平均净资产×100%。
测算结果分析:
分析纳税人资产综合利用情况。如指标与预警值相差较大,可能存在隐瞒收入,或闲置未用资产计提折旧等问题。
7. 总资产周转率
总资产周转率=本期销售(营业)收入净额÷本期平均总资产×100%。
测算结果分析:
分析总资产周转情况,推测销售能力。如总资产周转率加快,而应纳所得税额减少,可能存在隐瞒收入、虚增成本的问题。
8. 应收(付)账款变动率
应收(付)账款变动率=(期末应收(付)账款-期初应收(付)账款)÷期初应收(付)账款×100%。
测算结果分析:分析纳税人应收(付)账款增减变动情况,判断其销售实现和可能发生坏账情况。如应收(付)账款增长率增高,而销售收入减少,可能存在隐瞒收入、虚增成本的问题。
9. 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
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基期固定资产折旧总额÷基期固定资产原值总额×100%。
测算结果分析:
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高于基期标准值,可能存在税前多列支固定资产折旧额问题。要求企业提供各类固定资产的折旧计算情况,分析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变化的原因。
10. 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其中:负债总额=流动负债+长期负债,资产总额是指扣除累计折旧后的净额。
测算结果分析:分析纳税人经营活力,判断其偿债能力。如果资产负债率与预警值相差较大,则企业偿债能力可能有问题,要考虑由此对税收收入产生的影响。
11. 所得税负担变动率
所得税负担变动率=(本期所得税负担率—基期所得税负担率)÷基期所得税负担率×100%。
测算结果分析:与企业基期和当地同行业同期指标相比,低于标准值可能存在不计或少计销售(营业)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12.主营业务利润税收负担率(简称利润税负率)?
利润税负率=(本期申报税额÷本期主营业务利润)×100%。
测算结果分析:
与预警值对照,与当地同行业同期和本企业基期所得税负担率相比,如果低于预警值,企业可能存在销售未计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应作进一步分析。
13.所得税贡献率
所得税贡献率=申报所得税额÷主营业务收入×100%。
测算结果分析:
将当地同行业同期与本企业基期所得税贡献率相比,低于预警值视为异常,可能存在不计或少计销售(营业)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应运用所得税变动率等相关指标作进一步分析。
14.所得税贡献变动率
所得税贡献变动率=(本期所得税贡献率—基期所得税贡献率)÷基期所得税贡献率×100%。
测算结果分析:
与企业基期指标和当地同行业同期指标相比,低于预警值可能存在不计或少计销售(营业)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15.税前列支费用评估分析指标
工资扣除限额、“三费”(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扣除限额、交际应酬费列支额(业务招待费扣除限额)、公益救济性捐赠扣除限额、开办费摊销额、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额、广告费扣除限额、业务宣传费扣除限额、财产损失扣除限额、呆(坏)账损失扣除限额、总机构管理费扣除限额、社会保险费扣除限额、无形资产摊销额、递延资产摊销额等。
测算结果分析:
如果申报扣除(摊销)额超过允许扣除(摊销)标准,可能存在未按规定进行纳税调整,擅自扩大扣除(摊销)基数等问题。
16. 税前弥补亏损扣除限额
分析按税法规定审核分析允许弥补的亏损数额。
测算结果分析:
如申报弥补亏损额大于税前弥补亏损扣除限额,可能存在未按规定申报税前弥补等问题。
17. 营业外收支增减额
测算结果分析:营业外收入增减额与基期相比减少较多,可能存在隐瞒营业外收入问题;营业外支出增减额与基期相比支出增加较多,可能存在将不符合规定支出列入营业外支出。
18.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配比
测算结果分析:
正常情况下,二者基本同步增长。
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正时,可能企业存在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题;
当比值为负数,且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对产生疑点的纳税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结合《资产负债表》中“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等科目的期初、期末数进行分析。如“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出现红字和“预收账款”期末大幅度增长等情况,应判断存在少计收入问题;结合主营业务成本,通过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及附表分析企业成本的结转情况,以判断是否存在改变成本结转方法、少计存货(含产成品、在产品和材料)等问题;结合“主营业务费用率”、“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两项指标进行分析,与同行业的水平比较;通过《损益表》对营业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的若干年度数据分析三项费用中增长较多的费用项目,对财务费用增长较多的,结合《资产负债表》中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的期初、期末数进行分析,以判断财务费用增长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基建贷款利息列入当期财务费用等问题。?
19.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与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配比
测算结果分析:
当两者比值大于1,都为正时,可能存在多列成本的问题;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视为异常,可能存在多列成本、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20.资产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配比
测算结果分析:
综合分析本期资产利润率与上年同期资产利润率,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与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本期销售利润率与上年同期销售利润率。
如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0,本期销售利润率—上年同期销售利润率≤0,而本期资产利润率—上年同期资产利润率≤0时,说明本期的资产使用效率提高,但收益不足以抵补销售利润率下降造成的损失,可能存在隐匿销售收入、多列成本费用等问题。
如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0,本期销售利润率—上年同期销售利润率>0,而本期资产利润率—上年同期资产利润率≤0时,说明资产使用效率降低,导致资产利润率降低,可能存在隐匿销售收入问题。
21.存货变动率、资产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配比
测算结果分析:比较分析本期资产利润率与上年同期资产利润率,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与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若本期存货增加不大,即存货变动率≤0,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0,可能存在隐匿销售收入问题。